我国开展对产品的追溯工作已经有若干年,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以及追溯知识的普及下,产品追溯工作的成效不错。但在实行追溯的过程中,常见一些误区使追溯过程缓慢或无效,我国产品追溯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有:
1、追溯概念不清晰:社会上对于追溯的概念不清晰,容易将追溯、追踪和溯源混为一谈,或对追溯产品和追溯责任主体不清晰。追溯是“追踪饲料或食品在整个生产、加工和分销的特定阶段流动的能力”,所以追溯的是产品,而不是责任主体,但国内不少追溯系统强调的是对责任主体的监督和监管,而忽视对产品本身的追溯监管,导致企业因担心被政府监管而对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存在顾虑和担忧,使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难以推进;
2、过分夸大追溯的作用: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对追溯寄予厚望,但过分夸大追溯的作用,将追溯和食品质量安全混为一谈,认为产品实现了追溯就能保证产品质量,这是错误的理解。实际上追溯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事后补救的手段,不能直接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,产品追溯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在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之后,能够让企业和商家快速精准地召回问题产品,从而降低危害和减少损失,最大程度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;
3、将追溯、监管、防伪、营销等概念混淆:从管理上讲,产品质量监管、追溯和防伪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,但其实各自有不同的应用诉求,因此各自的编码方案应有不同,在制定编码方案前应该考虑其用途和目标是什么。产品追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,因此追溯码必须是明码,而且必须是统一的标准化的编码,只有这样各方才能通过追溯码实现追溯信息的采集、记录和共享,最终实现全链条的追溯;
4、认为追溯单位越小越好:产品追溯单位一般有品类、批次和单品,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追溯码,追溯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也不同,相应地就会使追溯成本也产生差别化。一般来说,追溯单位越小,系统越复杂,成本越高。很多企业认为追溯单位越细越好,推崇一物一码的单品追溯,这容易导致最后由于目标太大,成本太高而半途而废,对于价值不高、快消品来说不适合过小的单位;
5、内部编码、专用编码和再编码现象普遍:有一些追溯系统为了省事方便给产品使用的是非通用编码,或者没有根据产品情况选择合适编码类型,不能体现出产品追溯的重要信息。将编码分为内部编码、专用编码和再编码会降低产品追溯的有效性,大大提高成本;
6、对非单元化包装食品大力推进:有些部门对很多关乎民生的散装食品采取非单元化包装,没有单元化的包装使产品追溯没有依附的载体,使散装食品的追溯困难,不健全的社会诚信体制也是难以实现产品追溯的重要因素。
深圳市兆信防伪技术有限公司有着从业20年的防伪经验,服务过多家知名企业,具有专利性的技术,对于防伪防窜货有丰富的经验,可以提供多种个性化的防窜货解决方案,如有需要或希望得到进一步了解,可致电免费热线电话:0755-8883 0778,将有专人为您提供详细的咨询和服务。